近日,在庆城县法院的积极推动下,一起标的额超6000万元的执行案件迎来圆满结局——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签订《执行和解协议》,既为僵局案件找到高效解决方案,也有力保障了双方企业合法权益,更为司法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出全新实践路径。
据悉,该案源于甘肃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庆城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庆阳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生效后,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庆城县人民法院执行。申请人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被执行人支付工程款63476212.1元,违约金以及案件仲裁费、鉴定费等共计853074.09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办案团队迅速开展网络查控与线下调查,摸清关键情况,被执行人虽有履行意愿,但高额案款短期内难以筹措,强行执行恐引发连锁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企业生存,还会影响员工就业。申请执行人也面临难以全额收回款项的困境,案件陷入“法院执行难”与“企业生存难”的两难局面。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办案团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执行措施,而是始终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全力探索“既实现申请人债权,又保障被执行人生存发展”的双赢路径。办案团队多次约谈双方企业负责人及代理人,精准研判案件核心诉求。以专业评估为基础推动和解进程,不仅多次赴涉案房产现场开展线下调查,还赴兰州、武威等地与当事人面对面洽谈,为达成和解筑牢基础。
在办案团队的主持下,一套个性化执行履行方案应运而生,引入第三方银行提供贷款,助力涉案房屋加速销售,既帮助被执行人快速回笼资金,也让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顺利兑现。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和解还“一揽子”解决了双方此前存在的质保金、企业借款、物业公司衔接,以及涉案房屋水、电、车位等关联问题,彻底打通了案件各环节的执行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