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陇东大地的群山之间,南梁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其烽火岁月已深深刻入历史。甘肃省华池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每一处旧址都见证着信仰,每一块碑都闪耀着理想。近年来,华池县检察院赓续红色血脉,以“检察蓝”守护“革命红”,将公益诉讼扎根于此,通过修复墙体、守护丰碑,唤醒历史记忆,让南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系统布局: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
面对县域内红色资源分布广、保护难度大的实际,华池县检察院立足系统思维,自觉融入地方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的决策部署,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将英烈纪念设施、红色文化资源等纳入公益诉讼案件范围,高质效办案守好红色根脉。
该院创新打造“红+绿”公益诉讼工作品牌,推动红色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实现检察监督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被动履职”向“主动预防”的转型。通过建立重点案件督办机制、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检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保护体系,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实现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推进”、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全面跃升。
精准监督:以“检察力度”提升“保护温度”

2023年,华池县检察院在走访排查中发现,闫洼子会议旧址墙体开裂、杂草丛生,“四十二烈士殉难处”标识不清、管护不到位,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红色遗址正悄然被岁月侵蚀。面对问题,该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依法向相关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持续跟踪问效。在检察机关的有力推动下,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260万元,对朱堡子烈士墓群等9处纪念设施及多处散葬烈士墓展开系统性修缮。如今,昔日荒芜的墓区已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展陈设施焕然一新,英烈安息之地重获应有的宁静与尊严。
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对精神家园的重建。检察监督的刚性力量与人文关怀在每一处修缮中交汇融合,让曾沉寂的遗址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向后人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忠诚与信仰。
协同共治:从“就案办案”到“联动守护”
红色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多方合力。华池县检察院摒弃“就案办案”的局限,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文物局共同设立“红色革命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站”,出台《革命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线索移送、联合巡查、专业支持的常态化运行。依托“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和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吸纳文史专家、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社会力量参与调查取证、评估论证和效果评议,形成“司法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三维保护体系。近两年来,共办理红色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6件,已全部整改。
传承焕新: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
华池县检察院深知,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传下去”。检察官携手文旅部门建立红色资源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推动保护关口前移;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全县43处革命遗址实行“一址一档”动态监测,实现精准识别、智能预警、闭环管理。打造“‘益’守南梁红”文化品牌,设立“马锡五式检察工作室”,传承“深入群众、就地办案”的优良作风。
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法治宣讲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三进”活动,通过情景剧演绎、沉浸式课堂、红色故事会等形式,让青少年和群众在可感可触中厚植家国情怀。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信仰之光。
照亮前路:让南梁星火永放光芒
2025年5月,华池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专题听取并审议通过县检察院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深化部门协作、建强专业队伍,持续擦亮红色底色。
“我们将以此次审议为新的起点,持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更高水平守护红色根脉,更广范围汇聚保护合力。”华池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石广文表示,“让南梁的星星之火,穿越时空,照亮新时代的奋进征程。”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今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检察蓝与革命红交相辉映,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忠诚答卷。南梁的星火,从未熄灭,它正以法治之光,温暖岁月,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