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环城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人口集中(农村3.8万、城区10.3万)、结构复杂、诉求多样的工作现状,创建“三五三”工作模式,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排查受理各类矛盾诉求528件,多元化解503件,成功化解率95.3%,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
“一核统揽”规范运行,吸附力有效提升
阵地建设标准化。坚持便民利民,选址镇机关一楼200㎡作为综治中心阵地,统合司法、信访、社区、社会组织资源力量,设立“一厅七室”,优化综合接待、登记受理、多元化解、风险预警、研判处置等功能,政法委员统筹协调,司法所长具体负责,10名干部常驻,3名乡贤轮驻,2名退休法官随叫随驻,实现“五有”规范建设目标,成为群众解决矛盾诉求的主阵地。机制运行规范化。坚持高效运转,制定完善机制,实行“1+1+3+N”的工作负责制(政法委员分管统筹+司法所长具体负责+3名科级干部协助配合+N名工作人员和调解员分头落实),确保群众每项矛盾诉求都有人管、都有人办。建立健全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综治中心派单撬动所有职能站所和镇村干部,实现对群众诉求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前端预警智能化。坚持科技为要,筹资将社区人口可视化平台与视频监控有效融合,实现对重点区域、重要部位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强化培训考评,网格员通过陇情e通第一时间上报矛盾风险、社情民意,综治专干动态运转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精准汇聚社会治理信息数据,镇党委每月研判制发综治分析报告,实现预测预警智能化。
推进“五联”驱动,构建矛盾化解“防火墙”
矛盾诉求联排。每日排查不懈怠,139名专职网格员变身“移动探头”和“前端岗哨”,每日巡查网格,及时上报信息;每月排查不间断,结合中心工作,每月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联村(社区)民警、小区物业等,开展1次“全覆盖”式排查;专项排查不动摇,每逢重要节点,镇党委组织对全镇范围内“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梳篦式”排查,做好全量汇聚研判处置。突出问题联调。“主要领导”坐班调,书记、镇长坚持每周二轮岗坐班综治中心,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协调化解矛盾诉求;“三所联动”专业调,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一村一法律顾问)法治力量,主动下沉一线,化解矛盾诉求在成诉成访之前;“老舅乡贤”说和调,挖掘本镇有威望、懂法律、热心公益的退休干部、乡贤、行业代表,成立“和事佬议事厅”“说和室”“创稳小院”,负责化解特定地域领域纠纷;“联镇法官”指导调,发挥“法官联系点”制度(一乡镇一法官)作用,联镇法官精准为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实地指导并参与矛盾化解;“警调对接”联动调,综治中心与派出所高效联动,化解稳控风险类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疑难事项联办。不定期梳理疑难矛盾和信访积案,建立清单台账,由镇党委牵头,综治中心统筹,组织职能站所、属地村(社区)、联镇法官、法律顾问、包村干部联合会诊,分析症结,找准突破口,实行“一事一策、一事一专班”,采取困难帮扶、心理疏导、释法明理等多种方式,攻坚多元化解。前8个月化解上级交办和自行排查疑难事项13件,化解率达92%。重点服务对象联管。书记、镇长带头,科级干部包片,镇村干部参与,每季度联合派出所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开展1次“地毯式”排查管控,实现跟踪管控常态化。镇政府联合公安、石化、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不定期对大型商超、校园周边、娱乐场所、涉油村组等重点区域开展排查检查,严格落实“一场所一清单”,建立风险隐患整改“回头看”台账,确保整治管控闭环销号。
深化“三治”融合,激活源头治理“内动力”
自治强基。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建立“五联双报到”制度,联合县直部门每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常态化召开村民小组群众会议,完善“有事好商量”机制,书记、镇长每年至少在每个村民小组参加1次群众大会,倾听呼声、宣讲政策、化解矛盾、解决困难,调动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法治护航。创新普法方式,充分利用“创稳小院”、“法律明白人”、微信群、短视频等,针对性地宣传、宣讲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逐村(社区)组织群众观看《命案警示录》,以案示警,以案释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德治润心。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开展”“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模范”等评选活动,坚决抵制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搭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治理网络,引入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参与“一老一小”“社区帮扶”等服务,推动源头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