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不止有一纸判决,更有温情的守护,那些不敲法槌的日子,最是动情。农家土炕边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冰释前嫌的夫妻饱含热泪深情相拥,那未落下的法槌,是法治最温柔的回响,更是司法为民最朴素的注脚。一次次走访、一声声劝解……让法律的刚性与人情的柔软不再是硬币的两面,而是给出了相依相伴的最优解,真正把“枫桥经验”植入老百姓的心田。
湫头人民法庭始终坚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司法理念,宁可干警磨破脚,不让百姓多跑路,既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门口维权,也让濒临破裂的婚姻重归于好,不断延伸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炕头上的庭审:把法庭搬到群众心坎上 “炕头开庭,只为不让你多走一步”
——瘫痪老人家中的特殊庭审
近日,湫头人民法庭再次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五顷塬乡某村一户农家。
案件源于原告起诉被告马某偿还借款,案件进入审理阶段。但经法庭调查,被告马某瘫痪在床,而马某的妻子已去世,家中仅剩年迈的母亲,二人相依为命。法庭考虑到马某行动不便,于是决定把庭审现场搬到马某家。
当天,法庭工作人员来到马某家后,年迈的母亲眼里泛着泪光对法官说:“真是辛苦你们了,大老远过来,我们真是不方便。”法官握着她的手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别操心这件事了。”

国徽被悬靠在土炕边,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一个简单却庄重的庭审现场开庭了。马某因半身瘫痪,盖着被子,半倚在炕头,声音微弱,但态度诚恳地说:“钱确实借了,是给妻子看病了,但现在人没了,钱也没了,哎……”
原告看到此情此景,愿意主动放弃利息,让被告马某只归还借款本金。
庭审结束后,这一场“炕头上的庭审”,没有威严的法槌,却有深深的尊重。司法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来,真正为群众化解纷争,排忧解难。
调解止纷争:一句“再给一次机会”,让家温暖依旧
“酒醒之后,我想回家”
——一场21年婚姻的再度远航
“法官,我不同意离婚,希望你能劝劝我妻子,我还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9月的一天,女方在调解笔录上郑重签下名字。她对面坐着的,是结婚21年的丈夫。两人没有争吵,没有对峙,只有沉默后的释然。
21年前,他们一穷二白,携手成家;如今,女儿13岁,正读初中,家里的日子越过越顺。可就在不久前,男方一次酒后晚归打破了平静,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积压的情绪瞬间决堤。女方一气之下,向法庭提起离婚诉讼。
案件受理后,法庭工作人员没有急于开庭,而是选择用时间和耐心去焐热一段濒临破裂的婚姻。
调解从清晨的一通电话开始,男方起初满是抵触:“我就是喝点酒,吵几句,至于闹到离婚吗?”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一遍遍讲情理、说责任,从丈夫的角色,说到父亲的担当,再到年幼女儿的成长需要。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终于,男方轻声说:“我愿意来一趟法庭,当面说说心里话。”
男方走进法庭,没有指责,没有辩解,工作人员只是静静地听他讲述着这些年的辛苦。慢慢地,他的声音低了下来:“是我忽略了她……这些年,她一个人撑着这个家,我却只顾自己。”
女方也来了,眼圈红着。坐在调解室的椅子上,她缓缓道出那些无人知晓的辛酸:结婚21年,从穷日子熬过来,最苦的时候,她一边拉扯年幼的女儿,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整整四年多。她说:“我不是没想过放弃,可这个家,我舍不得。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照顾,我咬着牙撑着,就盼着他能懂我一点。”说到动情处,她低头抹泪,声音哽咽:“我不是非要离婚,我只是太累了……如果他能改,能多关心这个家,我想,我还愿意再试一次。”
调解室里一片安静。工作人员轻轻递上一杯热水,也递上一份理解与尊重。他们知道,婚姻的裂痕,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而修复它,更需要一次次倾听、一次次劝导、一次次在冷与热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这场没有开庭的调解,历时两天,经过多次沟通,终于换来了夫妻二人并肩在调解和好笔录上签字。这一刻,家,没有散;爱,被点亮。这场21年的婚姻,在人民法庭的温情调解下,阔步远航。
法理之外 更有温情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耐心聆听,细心观察,让濒临破裂的关系重燃希望;巡回审判不是“作秀”,而是用脚步与真心,丈量每一寸公平正义。
司法为民不停步,湫头人民法庭将持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调解更有温度,让审判更有力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