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太昌镇苟家村网格员苟志杰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听、看、谈、讲”四步调解法,走出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
俯身“主动听”,倾听诉求寻根源。“很多矛盾一开始并不复杂,关键是让双方都把话说完,把气顺了。”苟志杰说,调解的关键是畅通诉求表达。面对任何一起纠纷,他从不预设立场,而是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双方,创造一个安全、平等的环境,引导他们充分陈述事情经过、倾诉内心真实想法和诉求。他耐心倾听,不仅听“表面理”,更用心分辨“话外音”,精准捕捉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和情绪症结,为后续调解打下坚实基础。他在调解一起地界矛盾纠纷时,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他通过安抚,让双方当事人静下心来一个一个把话说完,从话音听懂矛盾的症结,然后围绕结点展开调解,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当事人由情绪敌对变为握手言和,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苟志杰(右三)走访村民,排查矛盾纠纷(资料图)。宁县县委政法委供图
迈腿“亲自看”,一线查勘明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自己到了现场,心里才能真正有底。”这是苟志杰坚持的原则。无论是田地边界纠纷、宅基地争议,还是邻里排水问题,他绝不满足于“坐堂问案”,经常前往纠纷现场,实地勘察、测量、比对。这“亲眼一看”,往往能发现当事人反映情况里没有的关键信息,让当事人感受到调解员求真务实的诚意,为公正处理提供了第一手依据。“苟志杰腿很勤快,我和邻家的门边水路问题一直闹得不愉快,他听后坚持要到现场去看,到了现场,就协调把我和邻家门边的水路问题解决了。”苟家村村民王占军说起苟志杰伸出大拇指点赞。
坐下“耐心谈”,释法说理促共识。在充分掌握情况和事实后,苟志杰总是组织双方坐下来“谈”。这个“谈”,不是简单的传话,而是有策略的沟通。他秉持公心,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分析法律关系、责任归属和利害得失,引导双方理性看待问题。他巧妙搭建沟通桥梁,促使双方换位思考,逐步消解对立情绪,缩小分歧,寻求利益平衡点和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动情“真心讲”,共情共鸣化干戈。法是准绳,情是润滑剂。苟志杰的“独门秘籍”在于善用“讲”的艺术。他擅长引用“六尺巷”等传统美德故事,讲述乡里乡亲以往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回顾共同经历的风雨岁月,唤起当事人的情感共鸣和乡土认同感。他用真诚质朴的话语,引导双方念及旧情、顾及颜面、展望未来,最终放下执念,握手言和,真正实现“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