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不仅局限于法庭之内,更在云端之上,田野之间。正宁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融入基层治理之中,推进司法服务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生活。无论是线上调解、田间调查,还是巡回审判、督促执行,法院干警用脚步量民情、访民意,用真情化民怨、解民忧,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以司法服务“零距离”诠释司法为民“大情怀”。
“云端”调解化纷争 异地和解续真情
2025年6月初,正宁县人民法院通过“云上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跨省的离婚纠纷,展现了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智慧和温情。
原告男方与被告女方因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导致双方感情出现裂痕。主审法官考虑到原被告夫妻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矛盾,且被告居住在贵州,往返交通不便,于是本案决定采用“云上法庭”进行庭前调解。
在调解中,女方向法官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我自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因家中经济困难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从贵州省贞丰县远嫁到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远嫁让我对他非常依赖,但由于二人两地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导致生活中争吵不断,我特别委屈,一气之下便回到娘家生活。”法庭经过深入沟通,发现男方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只是希望通过诉讼渠道让女方回家。法官通过交谈的方式抽丝剥茧出男女双方的内心真实想法,经过耐心调解,才让这场跨省的婚姻破镜重圆,重归于好。
法官寄语:婚姻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两个人的修行路,一生相伴少不了磕磕绊绊,总要有人搬走那一块块绊脚石,置之不理只会让石块棱角划伤真心。
法槌未响债务清 亲情借贷和谐解
近日,湫头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涉及亲情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原告系被告的亲舅舅,案件虽小,却是牵动着原被告双方之间的亲情之弦。
舅舅向法庭陈述,五年前外甥女曾向他借款5万元用于资金周转,但至今仍未偿还。面对亲舅舅的起诉,外甥女却拒绝承认借贷事实,并向法庭提交了笔迹鉴定申请。
鉴于案件涉及亲情且双方情绪对抗较为激烈,法官并未急于启动鉴定程序,而是选择以情理疏导为主,积极与年龄相仿的外甥女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在谈话中,法官帮助她回忆起五年前借款时的具体情形,包括舅舅为帮助她渡过难关,专门向银行贷款5万元并转交给她。
在法官情法交融的劝导下,外甥女逐渐敞开心扉,不仅承认了借款的真实存在,令人欣慰的是,她还当场履行了还款义务。这起民间借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调解工作也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和称赞,同时也化解了一场“亲情危机”。
田间地头探真相 化纷止争暖人心
原、被告双方均为苟仁村村民。案件起因是2020年被告在外务工时,委托他人代为与原告签订了一份果园租赁合同,原告当场支付了五年的租赁费。现原告主张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限为十年,要求被告继续履行合同义务;若被告坚持收回果园,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被告则辩称,实际签订的合同租赁期限仅为五年,现合同期限已届满,自己有权收回果园,其修剪果树枝条的行为属于对自家果园的正常管理,不构成违约,不承担违约责任。
经核查受托人一人已经去世,另一人目前无法取得联系,导致合同具体内容难以核实,案件一度陷入僵局,事实认定面临较大困难。
为查明事实,湫头人民法庭的审判团队与人民调解员一同前往涉案地,进行实地查看并走访调查,且决定将该案的庭审现场设在村委会,以“评理堂”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去评议。
庭审结束后,有村民指出,从租赁费的数额来看,4亩苹果园5年的承包费仅为4000元,平均每亩每年仅200元,几乎等同于无偿种植,明显低于当地土地租赁的市场价格。经过村民当场说情述理之后,原告愿意作出让步,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通过本次巡回审判,将法治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从“云端”到田野 把公平正义送到百姓心坎上
从“云端”调解到田间地头,从巡回审判到当场履行,正宁县人民法院湫头人民法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在线调解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查,正宁法院湫头人民法庭将继续探索司法为民举措,践行“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司法为民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有温度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