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路是我要修的,方便大家出行,占了你一点地咋就不行了?”2025年1月16日下午,镇原县方山乡方庄村,村民席甲兵满脸焦急与愤怒,对着刘兆友大声说道。原来,席甲兵承包了山里的土地,一心想为村里修生产路,施工时却不小心占了刘兆友家的耕地。刘兆友得知后,怒火中烧,一气之下直接挖断了刚修的路。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最初的据理力争,很快演变成了面红耳赤的激烈争吵。村支书张正荣匆匆赶到现场调解,可刘兆友态度坚决,任谁劝说都不为所动,矛盾就此陷入僵局。村支书张正荣深知,仅靠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打破僵局。于是,他将席甲兵和刘兆友请到了村部的邻里议事院。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调解即将展开。
17时左右,村“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和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齐聚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了争吵和指责,取而代之的是平和的唠家常。村支书张正荣巧妙地将话题引到纠纷上,他语重心长地提到院里的“六尺巷”典故,吟诵起那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试图用古人的智慧和胸怀劝说刘兆友。人民调解员也从法律的角度,耐心地讲解相关土地政策和法规,让双方清楚各自的权益和义务;村民代表们也纷纷发言,真诚地劝说双方以和为贵。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解下,刘兆友的心结渐渐打开,最终松口:“老席跟我是邻家,也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我听大家的,同意把土地让给他。古人都能让三尺,我为啥为一点点小事让不了呢。”至此,两人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
方山乡方庄村由原方庄村与高粱村合并而成,过去,由于村庄合并带来的资源分配、土地边界等问题,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邻里之间时常闹得不愉快,村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村民们之间的关系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为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村里积极融合“枫桥经验”与“六尺巷工作法”,精心打造了“六尺巷”小户湾邻里议事院。在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墙上绘着六尺巷的故事,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包容与礼让。村里还邀请那些“德高望重”的“和事佬”参与矛盾调处,他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村里的威望,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图片
如今,走在方庄村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见面热情打招呼,曾经的矛盾纠纷已成为过去式。村庄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优美,村民们齐心协力发展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方庄村从一个矛盾频发的村庄,成功蜕变成为和谐示范村,成为镇原县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周边村庄前来学习取经。
镇原县方山乡只是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一个缩影。2024年10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随后,我市镇原县深入剖析安徽省“六尺巷工作法”,打造出方山乡方庄村“邻里议事院”、太平镇枣林村“小春说事室”、新城镇孟寨村“小板凳调解室”等融合地域特色与工作实效的基层依法治理品牌。这些举措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图片
如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在镇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县1144名人民调解员,1357名“法律明白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用温暖的话语、专业的知识,倡导着邻里包容、礼让、谦和的理念,让“六尺巷”的精神深入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2024年,镇原县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44件,调处成功率同比增长0.56%,做到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平息纠纷。镇原县司法局创新推出的《六尺巷工作法:更好化干戈为玉帛》还入选2024年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亮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