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法治甘肃网
责任编辑:曹红娟
发布时间:2018-09-04
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新路径
——镇原公安强力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一标三实”工作开展以来,庆阳市镇原县公安局创新工作方法,举全警之力,集全警之智,强力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形成了“全面覆盖、合力攻坚,进展迅速、质效良好”的局面。截至目前,已累计采集“一标三实”基础信息70余万条,在全省网上考核中持续排名第一名,受到省市公安机关的一致肯定,为全面夯实社区警务工作基础迈出了坚实步伐。
高位谋划 保障采录顺利进行
镇原县公安局党委明确提出“做实基础工作、做强公安实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将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上升为党政工程来推动。先后组织40余名民警赴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考察+学习”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工作先进经验。随之,开展全局集中培训4场次,在城关派出所部署开展“一标三实”工作采集试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因人施教、点对点培训80余场次。
在采录过程中,在县公安局网页开设“一标三实”工作专栏,及时发布省公安厅、庆阳市公安局工作规定,组建工作微信群,研究破解采录难题,面对各项基础条件设备严重落后的现实困难,县公安局积极协调,高标筹建了5个社区警务室、筹措专项资金90余万元、精简机关民警到基层一线22名、统筹警用摩托车到农村派出所15辆、从机关调配电脑、移动警务手持终端50余台分配到基层用于“一标三实”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了信息采集质量,为全局创立了示范样板,有力保障了信息采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创新方法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面对量大、点多、面广、线长的工作形势,镇原县公安局本着“数质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前置+借力+倒逼+激励”的工作方法,为信息采录工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前置法:本着“做足准备工作、提高采录效率”的理念,通过发放《致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张贴《通告》、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充分宣传动员,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社区民警按照“整村推进、整楼推进”的方式,预先对辖区每个小区、村组的地形结构、居住情况等开展前期评估,建立小区、村组微信群,提前向群众告知采集时间和所需资料,确保信息采集快速、准确、有序。
借力法:针对基层警力相对薄弱的现状,镇原县公安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充分借力党政部门、社区干部、单位内保组织等,共同投入“一标三实”工作。乡镇党委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和“贫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临时招聘200余名大学生协助开展工作,积极协调国土部门制作了全县影像地图,进一步提高了标注地图的精确度;标准地址编码完成后,乡镇政府及时发文对街路巷、村组等地址进行确认;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和单位内保组织积极联系户主业主,有效解决了“锁门户”“留守家庭”等信息采集难题。
倒逼法:为确保信息采录质量,镇原县公安局实行信息质量倒查问责制,制定了严密的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办法,形成了“采集-审查-录入-核查-补录-抽查-应用-倒查”的完整工作链条,建立了采录审查、专人核查、随时抽查、责任倒查的四级把关机制,倒逼民警严格守好信息质量关。县局对信息质量严重错误、工作严重滞后或影响实战效能的,进行严肃问责。
激励法:为充分凝聚警心警力,镇原县公安局启动“一标三实”工作战时激励机制,每月对信息采录工作成绩突出的民警予以嘉奖,对工作长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申报记功嘉奖;各派出所对工作效率质量靠前的民警辅警和临聘人员随时落实奖励措施,呈现出强劲的工作劲头,极大地激发了民警工作热情。
加强实战 夯实社区警务根基
镇原县公安局把“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作为一线民警实战应用的根本落脚点,坚持采用结合、边采边用,广大民警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向辖区百姓发放了警民连心卡,搭建了警民互动的桥梁,帮助群众开展抗灾救灾、寻找走失儿童等救助服务20余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向群众传递了公安服务的温暖,有效践行了社区民警职责,逐步推动了社区民警专职化,回归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初衷,不断发挥了基础信息在维护稳定、治安防范、打击犯罪、服务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夯实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基础。
通过“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使全县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阵地进一步前移,及时掌握了一批治安复杂区域和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场所,进一步提升了治安管理、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效能。信息采集工作中,镇原县公安局共查获邪教聚会点1处,破获盗窃案件4起、寻衅滋事案件2起,阻止电信诈骗案件1起、紧急止付19.6万元,抓获逃犯7名,捣毁赌博窝点26处,清理整顿汽车修理行业36家。(马志国 冉定锋 张宏亮)
(原文链接:http://www.gsfzb.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54&id=4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