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看这调解记录本,咱们这一年到头,竟攒了这么厚一摞?”社区警务室的晨光里,辅警杜强捧着刚整理好的台账,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日期和人名,忍不住咋舌,“我数了数,足足186起呢!”
在庆阳市公安局西峰分局什社派出所,有这样一对特殊的“黄金搭档”:老民警马志远与90后辅警杜强。一年间,他们师徒携手成功调解186起矛盾纠纷。从警24年的马志远,不仅是调解矛盾的“行家里手”,更是培育新人的“金牌教练”。186起纠纷的背后,是186次人心的靠近,也是“传帮带”在烟火日常里的生动注脚,更是“一村一辅警”机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鲜活实践。
以老带新,传承调解智慧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像老中医一样找准症结。”这是马志远常对徒弟杜强说的话。从警24年,他积累了满肚子群众工作经验,辖区的每条路、每户人,在他心里都熟如掌纹。如今的杜强在调解现场,也能像师傅教的那样,精准捕捉当事人转瞬即逝的表情变化:不急不躁地把控节奏,先递杯热茶稳情绪,再用拉家常的语气拆矛盾,最后在法理框架里揉进人情温度。
有次处理邻里漏水纠纷,双方剑拔弩张。杜强先与村干部查勘现场固定证据,又拉着老邻居回忆多年互帮互助的情分,最终不仅敲定了维修方案,更让两家人重开了话匣子。“调解要让双方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师傅这句话,杜强始终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更融进了每一次调解实践中。
化解矛盾,守护一方安宁
“到了……到了!”张建国猛地站起身,因在工棚外水泥地上蹲太久,腿一麻差点趔趄,他却顾不上揉腿,激动地攥住马志远和杜强的手。那双手刚劲有力,掌心带着扛钢筋、搬水泥磨出的厚茧,此刻因用力微微颤抖,掌心的汗混着杜强递来的矿泉水瓶水珠,格外滚烫。
7月午后,日头正毒,气温飙到35℃,工棚顶彩钢板晒得发烫,空气里飘着汗水与水泥的混合味。张建国盯着手机到账数字,指腹反复摩挲屏幕边缘,眼眶渐渐红了——这是他和五个工友被拖欠半年的工资,家里正等着这笔钱交学费、买药品。两小时前,他还攥着皱巴巴的欠条在工地门口打转,见着马志远和杜强时,声音带着哭腔:“马警官,老板说没钱,可我们真等不起啊!”马志远没多言,拉着他找到包工头。四个小时里,他联系甲方催款,协调包工头先凑部分现金,再约定剩余款项到账时间,直到手机提示音接连响起,六个工友的微信都跳出到账信息。张建国抹了把脸,分不清是汗是泪,咧嘴笑了:“马警官,您这一下午,比我们蹲守三天都管用!”
在李岭村胡同里,张志和李霞邻居俩因院墙边界起冲突僵持不下。师徒俩没搬法律条文,而是搬来茶具开起“三方茶话会”。三泡茶过后,马志远从老宅基地图纸讲到人情伦理,杜强在地上标记边界线。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签下调解书时,李阿姨感慨:“这杯茶喝出了人情味。”师徒俩还总结出“听、析、调、访”四步工作法:耐心倾听诉求、深入分析症结、精准开展调解、定期回访巩固。这套方法既提高了效率,更有效防止了矛盾反弹。
薪火相传,续写为民篇章
“小杜徒弟”杜强如今已是群众信赖的“金牌调解员”。在一次独立调解某企业施工队碾压村民王某柴胡地的激烈纠纷中,面对双方剑拔弩张现场,杜强牢记师傅“为民服务”的初心和调解准则,先稳住场面,冷静查看现场车辙印,并联系村组干部精确测量损失。调解陷入僵局时,他熟练运用从师傅身上学来并内化于心的“法宝”:耐心倾听双方诉求,让不满得以释放;保持中立,客观记录,不偏不倚;用提问引导换位思考,“王叔,实际损失大概多少?”“换成自家地被压,您觉得怎么处理?”;关键时刻控场,稳定双方情绪。这正是他踩着师傅脚印扎根基层,将“耐心沟通”“换位思考”转化为习惯的生动体现。
经过近一小时运用“摆事实+讲法律”的耐心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合理赔偿协议,握手言和。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是杜强将师傅马志远的“初心”转化为“方法”的缩影。一年来,他从跟在师傅身边做记录、打下手,到独立调解“硬骨头”,在师傅指导下不断精进。针对棘手的“情绪对立”,他更在实践中摸索出“倾听释放-聚焦需求-分析后果-拆解协商”的方法,将平均调解时长缩短40%。这份“扎根群众听诉求、对着问题找方法”的坚持,让他完成了从“徒弟”到“能手”的跨越。
这份“薪火相传”,是基层治理技巧的接续,更是为民情怀的延续。作为辖区“一村一辅警”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杜强的成长轨迹,正是“传帮带”传统与辅警机制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他用脚步丈量村社角落,用担当回应群众期盼。老一辈的经验在他身上延续,新一代的活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这份在“传帮带”中沉淀的初心,在“一村一辅警”岗位上绽放的担当,正让守护的故事在乡村间不断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