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吧?现在你们因为十几公分吵架没必要,两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互相让一让,和和气气的有啥不好的。”12月10日,宁县平子镇两名村民因为地界问题产生矛盾,宁县公安局平子派出所民警巧用“六尺巷”典故,劝说双方各自让出了10厘米的地界,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今年11月以来,宁县公安局结合“冬季行动”,紧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两个工作重点,压茬推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共收集摸排矛盾纠纷589起,调解成功505起,其余均移交县综治中心调解。
强化源头治理细摸排
12月3日,宁县早胜镇曹家村农户张某为了清除麦田里的杂草,在自家麦田里喷洒了除草剂。由于张某未及时告知邻居李某,李某家的羊误食了喷洒过除草剂的小麦,出现了中毒症状。双方均认定对方存在过错,争执不下。
驻村民警在走访时发现双方正吵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免事态恶化,民警第一时间对双方进行了劝阻,安抚双方的情绪,并详细听取了双方的诉求。随后,民警从法律和情理两个角度出发,向双方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张某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并给予李某一定的经济补偿。李某也表示理解,并接受了张某的道歉和赔偿。双方握手言和。
宁县公安局按照“预防在先、源头化解”的工作理念,紧密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充分发挥驻村民警主观能动性,依托村干部、义警等人熟、地熟的优势,积极开展入户走访、隐患排查,全面摸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纠纷、劳资纠纷、土地纠纷及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及时发现各类苗头性矛盾纠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落实多元调处聚合力
张某梅和李某花都是宁县新宁镇居民,双方孩子在幼儿园上学玩闹时,张某的孩子将李某孩子的羽绒服撕破了,双方家长在沟通此事时发生口角,周围群众发现后向宁县公安局报警。宁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处警民警到达现场后,发现虽然矛盾由一件小事引起,但双方家长情绪暴躁,一旦处置不当可能引发斗殴事件。
民警随即将双方劝解到城关派出所调解室,同时邀请幼儿园老师等双方都认识的人员参加,通过“听、辨、劝、解、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双方情绪逐渐稳定,随即在民警的调解下,张某向李某赔偿150元后,双方达成和解。
“老杨调解室”是宁县公安局早胜派出所近年来打造的一个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品牌,以村支书老杨为核心,发挥他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邀请甘肃陇域律师事务所律师任法律顾问,早胜法庭、司法所、市场监管所、国土分局、派出所民警为成员,让调解更“接地气”,更近民心。“老杨调解室”成立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4起,化解率达到了100%。
针对群众的不同诉求,宁县公安局协调联合综治中心、司法局、乡镇等部门单位,邀请村镇两级干部参与,并根据实际情况吸纳义警、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组织人员协助配合调解工作,形成多元合力化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快速解决。
强化作风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从严治警,统筹开展政法系统党纪学习教育、明规守纪教育,深入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常态化抓好“以案明纪”警示教育,采取观看警示教育片、以案说法等方式,运用典型案例、身边人和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12场次,组织学习、研讨200余场次,集中约谈9场次,使政法干警党纪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坚持严的基调,组织开展政法系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活动、执法司法五个方面突出问题整改、深化治理司法人员与律师不正当接触交往工作,确保干警依法依规行使职权。
巩固调解成效回头看
宁县和盛镇店子村的黄某平和邻居黄某军因为地界纠纷和道路使用,双方从20年前就产生矛盾。2020年和盛派出所对双方纠纷进行调解,最终以黄某军向黄某平支付1.2万元道路使用费成功化解。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后,和盛派出所再次进行回访,发现双方再次产生矛盾,黄某平将道路斩断,拒绝黄某军继续使用。民警通过多次集中调解,双方最终成功对道路使用达成一致,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矛盾纠纷当时化解了,后续再次升级怎么办?宁县公安局按照谁调解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要求对调解后矛盾可能持续的事件全量移交县综治中心,同时要求民警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回访等多种形式,定期跟踪回访、动态跟踪,掌握双方情况,避免当面和解,转身斗气,真正做到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