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庆阳长安网
责任编辑:曹红娟
发布时间:2017-01-09
本网讯(通讯员 袁天良)三年前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以“有这样的法官,过日子也踏实多了”为题,报道了庆阳市镇原县法院朱世源和他的执行团队的先进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之后朱世源和他的团队在执行路上走得怎么样,是“泯然众人矣”还是一路前行?2016年12月28日,正当我们前往镇原县法院饶有兴致地一探究竟时,从最高人民法院传来一则喜报——镇原县法院执行庭副庭长朱世源荣获2016年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殊荣。
当日,在镇原县法院荣誉室“两学一做”学习笔记展桌上随手翻阅,我们的“司法民工”们在如此繁复的案牍劳作中,分身写就的一本本洋洋洒洒的“心灵鸡汤”让人感觉蔚为壮观。当我们特意挑拣出朱世源的笔记本,扉页上一小段工整的楷书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
“法官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法律知识,否则就不能胜任这一高尚的职业。”
采访恰逢喜讯,镇原县法院副院长重拾学习话题,乘兴介绍说,“别看他办案时是拼命三郎,其实他比谁都把学习看得重”。民二庭刘庭长接过话茬,“用学习来填充一时半会的办案间隙,把自己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年至少都要撰写10篇以上学习心得,记写完单位发放的政治和业务两本学习笔记”。政治、业务学习“不偏科”,用自己的谦逊和较真来带动他的团队,随时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倾听同志们的声音。正是有着做一个好党员、好法官的认同和自觉,在法院干警的心目中,在周边群众和与之打过交道的当事人的眼里,朱世源离一个好人、一个好法官的“标准”越发接近。
“执行案件在审理阶段就经过办案法官大量工作而未能执结,如果这时候怕担责,不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当事人的胜诉权益就始终难以得到保障”,谈起他的执行工作,朱世源如数家珍般地也与我们分享起他这些“朴素的道理”。敢于碰硬,勇于担责,执行工作中,他也是这样践行着自己“初心”。
一名张姓被执行人将可供执行的价值40多万元的车辆转移并隐藏到外地一亲戚家中,拒不执行银行与他的公证债权纠纷案,朱世源带领执行人员连夜前去扣押时遭到被执行人及其亲友的强烈阻拦,他当即决定对被执行人张某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在当地法院的配合下,案件执行完毕时已过午夜。
本地某银行分支机构不履行协助法院执行义务,反而帮助转移被执行人存款,他力主“放大招”给该行开具高额罚单,重压之下该银行配合法院完成了该存款冻结划拨。据镇原法院审管办主任介绍,最近五年,朱世源共执结各类案件468件,其中采取司法拘留措施57案57人,冻结、划拨存款4700余万元,很大程度上震慑了那些准备效尤的执行老赖。
执行工作中有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情形,当然也不乏愿意执行但以提出解决牵连问题为条件、暂时确实没有能力执行等现象。对此,朱世源的理解是,执行环节是解决纠纷、实现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一味地为执行而执行,不但案件难以执行,而且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衍生出新的问题。农民对土地的重视不会逊于法官对法律的重视。如何纠正对土地的“非法占有”也就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朱世源碰到的这样一则案例,叔侄之间因相邻权纠纷对簿公堂,判决后胜诉方申请执行。由于叔侄积怨颇深,加上案件执行势必要触碰败诉一方声称的“利益底线”,意味着新的矛盾和对抗一触即发。朱世源邀请乡村干部、人民陪审员、村民代表分头开展工作,和同事10多次往返执行现场,终于解开了被执行人的思想疙瘩,调和了叔侄关系,案件得以顺利执结。被执行人何某家境贫寒,面对巨额赔偿义务陷于绝望,这种情况下的“以拘促执”不会是朱世源的选项。他一头出主意帮助何某生产创收,一头为等待赔偿款应急的李某争取到一笔司法救助金,使一起原本执行无望拟“终结本次执行”的“死”案变“活”,步入良性执行轨道。
朱世源说,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说情的、送钱的、送礼的,我如果接受了好处,就可能去冒违法犯罪的风险,昧着良知把不属于那人的东西帮着窃取给那人,那我这个法官可能也做不成了。这样的说教往往使行为人羞愧难当,知难而退。
二十多年来,朱世源在镇原法院审判执行岗位摸爬滚打,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业绩,最近七年连续被评为县法院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公务员,2013-2014年连续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市法院“执行能手”。这次,朱世源位列全省仅有的三名“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之首,为县、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赢得了荣誉,再一次印证了他在法院同行心目中的强人本色,在群众和当事人心目中的好人本色。(庆阳中院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