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峰区紧扣法治政府建设主线,在提升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法律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全区法治建设呈现“有点、有面、有深度”的生动图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日前,在西峰区社区矫正中心电脑屏幕上,温和的指引提示着社区矫正对象孙某完成每周的心理评估。与此同时,一体化平台的大屏幕上,孙某的心理数据图表已实时更新,系统评估结果为“正常”。这寻常的一幕,正是西峰区司法局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将精准心理疏导从“线下”延伸至“云端”的缩影。
“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让我们通过智慧矫正系统开展远程监管、信息采集、日常报告等业务,通过动态跟踪和预警机制实时掌握矫正对象的状态,替代了传统的‘人盯人’管理模式。”西峰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吴颖平说。

西峰区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构建起以一体化平台为“中枢神经”,“线上”智慧监管与“线下”人性化帮扶为“两翼”的矫正新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矫得好”转变,构筑起“云端矫心、线下正行”的智慧治理新格局。
“我们通过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定期评估执行情况,并调整教育措施,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矫正对象在矫正期内遵纪守法,还要通过‘云端’的智慧与‘线下’的温情,实现从‘心防’到‘智矫’,帮助他们彻底告别过去,成为守法公民和有益于社会的‘新细胞’。”吴颖平说道。
在西峰区朔州路街道“和美朔州”社区调解室,一场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正在调解,大家围坐在一起,把法、理、情说透说开,化解矛盾、冰释前嫌。“以前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自己解决不了就只能报警。现在有了社区调解室,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还知道了法律规定的相邻权。”西峰区朔州路街道居民王宁说。
如今,西峰区各个社区的调解室正从被动受理纠纷的“急诊室”转变为主动预防、提升居民法治素养的“保健所”。通过有效整合法官、律师、专业调解员、社区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形成“行政力量+司法保障+专业服务+群众自治”的创新治理模式,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西峰区广场路,执法人员正帮一位占道经营的老人将蔬菜移至合规区域,并未开具罚单。这一细微之变,源于西峰区司法局在全区大力推行“柔性执法”。通过制定并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优先采用劝导教育、限期整改等方式,让执法在彰显力度的同时充满人性温度。

“我们积极转变行政执法理念,将‘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理念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行政处罚‘两轻一免’的‘柔性执法’。今年以来,通过‘柔性执法’办理行政执法案件1万余件。”西峰区司法局法治调研股股长罗社宏说。
法治的阳光正透过一张日益缜密的普法网络洒向西峰区的每个角落。在城区,普法深度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农村,普法力量沿着行政脉络“沉到底”,西峰区正以此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跨越。“我们聚焦源头,以‘良法’奠基‘善治’新高度为目标,从建设法治政府入手,精准回应民生关切,使各项普法措施立得住、真管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有形向有效、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转变,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西峰区司法局副局长胡晓刚说。